劳模风采丨唐恒:扎根乡土的非遗传承人

2020-05-15 10:34:59 来源:盘锦市总工会 作者: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洼人,唐恒把对家乡的爱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2005年,他亲自撰写文本,采集录像资料,成功申报了“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又成功申报了“盘锦小亮沟苇编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洼区西安镇小亮沟苇编技艺,就地取材,所编器具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是古老淳朴、原生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生在辽河边、喝着辽河水长大的唐恒,从小就看奶奶编织苇草,他对苇编技艺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情感。

  在大洼区西安镇文化站站长岗位上一干就20多年的唐恒,对民间文化和艺术都有研究,他意识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改良编制技艺,把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新的精美而又原始质朴的苇艺草编作品,这项技艺才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唐恒成立了小亮沟苇艺草编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盘锦市小亮沟苇编技艺发展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精美的苇编艺术品走进了大众视野,引起了各方关注,辽宁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央视10频道等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多次报道。

  在唐恒的努力下,2017年注册了“盘锦小亮沟苇艺草编专业合作社”和“盘锦源河苇编有限公司”,共研发出5大系列、30余种苇草编织品,开发了盘锦市苇艺草编文化产业的先河。其中米箱、礼盒获辽宁省文化厅首届“文创精品”三等奖,苇编河蟹箱获“东北亚”第三届文创精品优秀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传承和推广,为传承发展苇编技艺,唐恒先后到鲁迅美术学院大连金石滩分校、辽宁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等地进行苇草编织技艺培训,几年来共培训学员近万余人次。他还先后在小亮沟等12个村和东郭苇场、羊圈子镇、石新镇等盛产芦苇的场乡镇先后举办苇艺草编培训班,培训学员数千人,给乡亲们传授了技艺,也让他们增加了谋生增收的门路和手艺。小亮沟苇草编织不仅使传统的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利用当地苇草资源从事苇草编织,解决了一大批农民就业。

  始终工作在基层文化岗位的唐恒坚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业,目前全镇有上口子快乐农家院、洼边子小剧团、高坎电声小乐队等23个群众自发的民间文艺团体,他们自编、自演、自导文艺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2018年省总工会批准小亮沟苇艺草编工作室为“唐恒劳模创新工作室”并确定唐恒为领衔人。由于文化工作业绩突出,西安镇被国家文化旅游部评为2018一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一篇:盘锦市总建会入会知识答题竞赛开赛 下一篇:劳模风采丨李新:技术高峰勇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