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08:30:42 来源:马征远 作者:马征远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小小微生物,浓浓报国情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 马征远

这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辽宁制造生产出共和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国产航母等一大批国之重器,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辽宁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坐落于花鸟源头、文明曙光的辽宁朝阳,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辽宁省唯一专业从事微生物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与改革同行,与时代同步,以开展农业微生物研究及试验示范为研究重点方向,以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等为特色,不断强化公益职能,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及微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用小小的微生物开创出大产业,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提升做出贡献。45年砥砺奋进,45年春风化雨,一代代辽微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植根于辽西沃土,致力于科技兴农,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硕果累累、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创新为魂,市场为本。研究院站在时代前沿,承担政府重大科研项目,立足自主创新,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引领辽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先锋队,奏响了不断发展和助力地方经济的崭新篇章。

在研究院四十余载的创新之路上,刻印了多个辽宁首创:兰竹碧,率先在辽宁省内开展食用菌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董德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11371(梧宁霉素)为辽宁省首个获得生物农药批号产品;王振福是辽宁省首个开展食药用菌航天育种专家,李莉是辽宁省首个食药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其本人获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池景良研究员研究开发的秸秆生物降解专用菌种是辽宁省首个获得秸秆腐熟剂批号产品,获得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辽宁省食用菌菌种选育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唯一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 CMA 认证实验室,填补了省内空白。

明确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作为科研主攻方向,确定食药用菌、土壤微生态、生物饲料3个重点发展学科。土壤微生态学科以改善设施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为目标,设置土壤微生态调控、土壤改良及养分转化2个研究方向;食药用菌学科围绕食药用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设置食用菌遗传与育种研究、食用菌优质高效生产、药用蕈菌资源开发3个主要研究方向;生物饲料学科以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消化道疾病、减少抗菌素使用为目标,开展生物酶制剂、动物肠道微生态调控2个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1035”工程、“星火推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等1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市级项目10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撰写专著5部,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项,荣获各级奖励51余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市、厅级科技奖励30项。

智慧创造价值,科技引领未来。研究院坚持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领推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以科技服务朝阳市乡村振兴为己任,以科技精准扶贫为目标,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助推乡村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为全市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根据龙城区农业产业现状,将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累计争取科技专项资金、村集体发展资金和其它资金1310万元,建立起“特派团+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食用菌产业扶贫模式,带动龙城区北台子村82户贫困户、182人实现脱贫。围绕喀左县、凌源市及朝阳县食用菌、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扶贫等工作,累计结对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个,帮扶带动贫困村9个,帮扶建档立卡扶贫户529户,带动1260人实现脱贫。按朝阳市委要求派驻朝阳县松岭门村扶贫工作队,争取村集体发展资金200万元建设温氏农场,年出栏生猪8000头;全村贫困户通过温氏农场、土地流转合作社等产业叠加扶持,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142人已全部脱贫。

近三年依托科技特派、乡村振兴示范村引领及产业提升等项目,新建食用菌、蔬菜示范基地22个,示范推广品种35种,技术35项,面积6850亩;开展技术培训99场5000人次,现场指导1783人次,培训技术人员57人,发放技术资料3800余份。结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10个、贫困村9个。与喀左县政府及10余家龙头企业成立食用菌,蔬菜科技创新联盟,协助喀左县成功申报辽宁唯一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创新型县城。通过基地示范引领和常态化科技服务助力龙城区联合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壮大,2022年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是朝阳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乡镇,在辽宁省五个入选乡镇中排名第一;重点支持喀左县大营子村发展黑木耳产业,2019年被农业部评选为全国1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之一。

研究院以敏锐的战略视角,精准的市场定位,以责任心、使命感,服务社会,助力地方经济腾飞。秸秆生物降解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覆盖全省14个市并辐射国内四省多个市、县,累计应用日光温室面积161万亩,大田面积52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81.6亿元。香菇种质资源创新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广及标准化栽培示范,累计生产销售香菇栽培种5665万袋,带动辽宁、贵州、河北、山东等省份香菇产区栽培规模20亿袋,实现产值129.29亿元,社会经济效益58.83亿元。生物农药梧宁霉素生产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成果已推广到全国16个省、市及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推广面积18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685万元,社会效益达6亿元以上。国内首创利用隧道式有氧发酵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项目成果通过企业实现转化,年产生物有机肥近十万吨,经济效益达到1.2亿元。2019年开始与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公司开展院企合作,在功能性蛹虫草、烟叶用酶制剂、烟叶增香微生物研发方面联合攻关,获企业横向课题研发经费805万元。项目完成后企业可获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盘活库存烟叶价值16亿元。

承凌水之灵秀,载凤山之雄浑,四十载栉风沐雨,几代人砥砺奋进,如今的研究院已成长为学科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创新成果众多、领军人才辈出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科研机构,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为载体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存感恩之心,怀报国之志,研究院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帮助、企业的信任,我们会用初心铸恒心,视使命为生命,以更多的创新成果、更好的技术服务回报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研究院今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奋进新时代的起点,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农业微生物专业科研院所,在省农科院支撑引领辽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植根沃土,深耕农业科技勇担使命;扬帆远航,立足创新驱动再启征程。

以奋斗成就使命,用实干托起梦想!让我们共同期待研究院的明天更加辉煌。


上一篇:扎根家乡红色沃土 传承劳模工匠精神 下一篇:危急时刻,辽宁遍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