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09:36:24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振兴辽宁,有我!

张红梅

辽宁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东北不行;东北人不行;我们这一代的东北人,出生就是为了离开东北……”。

不知从何时开始,东北不行的言论甚嚣尘上,充斥网络空间。凡是遇到不好的事,总要拉上东北。东北真的不行了吗?辽宁真的不行了吗?奶奶说,东北是国家的大粮仓。爸爸说,辽宁自然资源丰富。老师说,沈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脊梁。

翻开历史的篇章,细数曾经的辽宁,生产过全国第一枚国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根无缝钢管,炼成过全国第一炉钢水,下水过全国第一艘航母等一千多个全国第一。

三线建设时期,辽宁曾援建全国一百多个军工企业,拿出三千多台生产设备,输送三万多名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产业工人。辽宁工业对三线建设的投入,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四倍。众多工厂把最好的工人、最好的设备全部支援到三线建设中去。

改革开放后,国家建立深圳特区,建设市场经济,当时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为支援建设,辽宁人冲在前面。担任深圳历任市长的有新民人厉有为、葫芦岛人李子彬、盖县人黄丽满……先后扶持起了华为、腾讯、大疆等知名企业。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千万级人口的武汉封城,急需医护人员。这一次,又是辽宁倾力支援。辽宁先后派出两千余名医护人员,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救治三千余位患者。占据全国2.8%人口的辽宁,派出将近10%的医护力量支援武汉。当时沈阳、大连除几家大型医院,剩下几乎所有医院都已停诊,辽宁再次上演了搬空家底式的支援。

辽宁不行吗?曾几何时,经济发展是“半个中国看辽宁,半个辽宁看沈阳”,辽宁GDP曾一度占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而到了2021年,辽宁GDP却仅排在全国第十七名。相比曾经的辉煌,辽宁确实衰落了。面对市场经济,辽宁拥有庞大的工人群体,这也成为企业转型的最大障碍与壁垒,它曾步履蹒跚,走在转型的路上。一批批工人下岗,一座座工厂倒下,这是辽宁人为国家经济转型做出的最后一份贡献。

辽宁行!曾经的辽宁行,现在的辽宁更行!

经历了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辽宁传统制造业已涅槃重生。不仅有沈飞,鞍钢,盘锦沙特阿美,大连船舶等,还有众多新兴产业也正冉冉升起。如当今炙手可热的半导体行业芯源微、拓荆科技;人工智能领域新松、美行;软件行业东软、华信。辽宁还有汽车领域的宝马、北盛,以及正在飞速成长的众多独角兽企业。辽宁正走在振兴之路,步伐坚实有力。这些高精尖的企业,背后依靠的是人才。正因为有人才,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人民才有富足的生活。

每一个辽宁人都是振兴路上的一块基石。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作为这片土地滋养的儿女,我深感骄傲和自豪。我当坚定不移,立德立言立行,树新时代党员形象,把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情怀注入辽宁这片热土中,为辽宁留住人才,为兴辽事业奉献力量。

博士毕业后,我放弃了南方高校高薪聘用的机会,毅然决定留在辽宁,为家乡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以我微弱的光芒,影响我的学生们,留在辽宁,建设辽宁,振兴辽宁。平时工作中,如有机会,我都会给学生讲讲辽宁的历史,那些辉煌的岁月。我会告诉学生们,辽宁只是暂时处于低谷,暂时处在经济转型的阵痛中。作为四千三百万辽河儿女中的一员,我们作为振兴辽宁最需要的人才应该选择留下,而不是离开。我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在党中央振兴东北的政策下,在全体优秀辽河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振兴辽宁,指日可待。

振兴辽宁,有我,有我们!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上一篇:赓续长子情怀 推动振兴发展 下一篇: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