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 王尚典

2018-09-01 14:55:3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断指铁人王尚典

2005年,王尚典的生活跌到了谷底。

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了右手拇指。那时,他刚刚获得全国中央企业车工大赛的银奖不久,正是意气风发之时。突如其来的灾难对这个无比热爱车工工作的年轻小伙子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人们都说,王尚典的车工生涯算是结束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做完拇指移植手术的王尚典又倔强地回到了车工岗位。他说,“就当我出生就是这样,我要从头练起。”

别人看来不可能,但王尚典却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练得虽然艰苦,可他坚持了下来。

奇迹一个又一个呈现,王尚典不仅又能熟练地操作车床,而且活儿干得也越来越漂亮。

直到2012年8月6日,这个来自炼油企业的车工,打败了国内众多机加工行业的高手,站在了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的领奖台上。人们不禁又竖起大拇指,“这小子,了不地!”

“这小子天生就是干车工的料!”

说这话的是王尚典的师父,全国劳动模范张瑞卓。

让张瑞卓确定王尚典是个可造之材的是1999年冬天那个寒冷的早上。上班的路上他遇到了满身油污、两眼通红的王尚典。此前,刚刚技校毕业的王尚典曾在张瑞卓所在的锦西石化公司机械厂实习,张瑞卓对他有很深的印象,“悟性极强,一点就透,教他磨刀和量尺的基本功,只是半天的工夫,就有模有样了。”

而这次偶遇,又让张瑞卓看到了王尚典的另一面——肯吃苦。原来,实习结束后,王尚典利用假期在一个社办小厂找到了一份车工的工作,“不为别的,就是不想呆的时间长了,让手生了。”王尚典这样解释。张瑞卓则了解到,这个小厂活儿非常繁重,还经常上夜班,很累。“一个19岁的大男孩能够吃得这样的苦,太难得了。”张瑞卓铁下心要收这个徒弟。

200010月,王尚典来到了锦西石化公司机械厂,成为张瑞卓的徒弟。内行人都知道,车工的技术技能水平要求极高,要想培养一名优秀的车工,至少需要五年的勤学苦练,可王尚典打破了这一惯例。从1998年实习接触到车床,仅仅三年时间,王尚典干活就游刃有余了。2001年,王尚典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车工状元,坐上了锦西石化公司车工第一名的宝座,而且这一坐就是三年。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尚典越干越顺。葫芦岛市技术技能大赛第二名,辽宁省技术技能大赛优秀选手,中国石油技术技能大赛第二名,全国中央企业技术技能大赛银奖;技术提高的同时,荣誉也接踵而至:葫芦岛市技术能手,辽宁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也许是太顺了,2005年,灾难突然降临。右手拇指粉碎性断裂,医生说,断裂的拇指根本没有成活的可能,只能用脚趾移植,可这意味着王尚典的右手再没有了握力。这样的手还能干车工吗?家人、师父和同事们都为他难过、惋惜。病床上的王尚典也陷入了痛苦的挣扎。

就此退出,王尚典心里实在是不甘,因为他太爱车工这个工作了。 “自打干上车工,大大小小的困难遇得多了,自己从来没有退却过,难道这次真的就再也爬不起来了?”王尚典反复地问着自己。此时,移植手术成功了,看着自己陌生的右手,王尚典的倔强劲儿又上来了。他拉着妻子的手说:“如果我现在选择后退,以后我的生活在我的心里就是爬着走,我不想那样。”

王尚典再次站到了车床后。

“难!太难了!”妻子这样形容王尚典那一阶段的生活。他开始练左手,但很快意识到左手干起活来很不方便,因为很多工具和工件都在身体的右侧,左手拿要转大半个身,非常耽误工作效率。于是他又回到了右手,他强迫自己做抓握练习,每天成百上千次地练,这相当枯燥,可王尚典不烦。对此,妻子很了解王尚典。“他手好的时候参加装置大修,曾经一连几十天干相同的工件,没出现一个差错。只要站在车床边,他就很有耐性。” 很快,王尚典的抓握不再是问题了。

然而,最难的却不是抓握。车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量尺,那是要靠拇指指肚的感觉。可王尚典的“拇指”是没有感觉的。没有量尺,工件的精度就无从谈起,这对车工来说是致命的。王尚典别出心裁,用自己的食指指背去代替拇指。当然,又是非常艰苦而漫长的训练。

同样,王尚典又成功了。

“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王尚典是个心里有数的人。

“我们参加考试的时候,总要等到成绩出来后才知道自己差在哪。可王尚典不一样,每次考试后,他准能说出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哪些地方会丢分。而且说得很准。”朋友兼同事李祥飞评价王尚典时这样说。王尚典却说,“做车工,就怕有了错误发现不了。不会发现问题,怎么去改正?”

“他干活很会动脑筋,有时候干得很巧,他设计的加工工艺连很多的老师傅都很佩服。”同事们都说王尚典不仅能干活,而且还会干活。

2012年参加全国职工技术技能大赛,就是赢在加工工艺的设计上。”王尚典自己总结比赛时说道。赛前集训的一个月间,王尚典重点研究的就是加工工艺。从头到尾,他一共改了6次工艺。而最后的工艺要比最初的工艺减少两次装夹,节省近25分钟时间。别小看这25分钟,在只有6个小时的比赛中,它能解决很大的问题。要知道,赛场上还有很多选手没有完成比赛。

其实最绝的还不是节省时间,通过工艺的改进,王尚典还有效地提高了工件的位置精度,误差从0.03至0.04之间降到了0.01以内。这真叫一箭双雕。误差小,活干的自然就漂亮。王尚典说:“比赛时,我的车床前吸引了7、8名现场裁判和工作人员,都觉着我的活儿干得‘亮堂’。”

王尚典的活儿不仅让人看着“亮堂”,更能让心急火燎的抢修人员心里“亮堂”。一次,加氢装置抢修,急需一批不锈钢菱形密封钢圈,该工件大直径为580mm,厚度仅20mm,而且两端各有一个23度的锥度,刚性极差不说,还要求对称和很高的光洁度。加工这样的工件,一班要进行两次装夹,先车形状,再车锥度。可这样大、这样薄的工件,进行二次装夹很容易会变形,只能一次成型。以前,这个工件一直是外购,可当时装置急需,外购根本来不及。检修人员急得火上房,情急之下想起了王尚典。王尚典接过工件,反复琢磨,磨了一把带角度的切刀,使切断与精车内侧断面的角度一次完成,这样车出的工件不仅满足工艺要求,为装置开车赢得了时间,而且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外购资金。

王尚典的绝学不仅仅于此。他扩大加工范围,让车床也能干其他机床的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次,王尚典正在车间加班抢任务,晚上9点多钟,维修车间送来一个球形部件要求立即加工,说是抢修设备时发现这个部件损坏,必须立即更换,时间是越快越好。按常理,加工这样的球形部件需要铣、镗、插等多道工序,最后才是车,这样下来得小一天的时间。王尚典看着焦急的前来求助的维修车间的几位领导,沉思了片刻说,你们等一等,我想我能用车床做出来。接下来,王尚典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开始备料,先车出圆柱体,在圆柱体的基础上加工球体,再钻眼、挑螺纹,几道工序一气呵成,等到整个部件完成,和实物一比,不差毫分,此时整个加工过程还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维修车间的副主任王毅激动地说:“这小伙子,真行!”

小车床干的得心应手,大车床也是不在话下。为了锻炼自己,王尚典主动申请去了三米五大型车床,承担起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2011年催化气分装置检修,一大型滑阀需要尽快修复。工件直径1.6米,高2.2米。由于长时间的腐蚀,安装阀芯的定位台阶已经严重缺损,这个部位是定位装配基准面,如果不能保证正确定位将影响到后序的装配精度和设备的正常运转。接到任务时王尚典高烧39.5度,正在医院输液,领导得知情况后,怕他的身体吃不消,想安排给其他人去干,被他拒绝了。那一次,王尚典在工件内外爬进爬出数十回之后,对多个表面进行了反复测量与修正,连续奋战25个小时,终于在没有一个完好的加工基准的前提下修复了该阀体的定位装配基准面,为抢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节约资金25万元。

艺高人胆大。在王尚典的眼里,没有干不了的活。一次,仪表车间送来一个阀体,由于设计的原因,阀体无法安装,需要在两个近400mm长的圆孔中间部位挑内螺纹。这个活的难度很大,一是阀体形状不规则,不好装夹;二是挑螺纹的位置和孔洞前端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找正很难;三是在孔洞中间挑螺纹根本观察不到,不好控制;更重要的是,这阀体只有一个,不允许有任何的闪失。仪表车间的同志说,如果这活干不了,更换这个阀体就得需要10万元。王尚典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为使切削一次成功,他找正就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眼睛看不见,他靠感觉进刀,观察不到切削效果,他就靠耳朵听,等到两个螺纹顺利地挑完时,王尚典已是汗透衣背。

“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敬业。”

王尚典从师父张瑞卓那里不仅学到了高超的技术,同时也学到了对工作认真负责、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

做什么事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王尚典干活的那种认真劲儿,任何人见到都会心生敬佩。

有一件事,足可以说明王尚典的认真劲儿。那时,王尚典还没有结婚,未婚妻到车间去找王尚典,看到他正在车床旁干活,就走到他的身后喊他的名字,可喊了四、五声,王尚典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原来,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加工的工件上,到了充耳不闻的地步。直到未婚妻气得拍他的肩膀,他才如梦初醒。为这事,他没少向妻子道歉。

王尚典干活从不讲条件。一次,重催装置抢修急需两块法兰,当时仓库里没有,抢修人员急中生智,找来两块较大的法兰,提出先用电焊把螺栓孔补上,然后再用车床加工。加工法兰本是车工中最简单的活,可当加工的是用电焊刚刚补完的还散发着七、八百度的高温的法兰时,那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别说是手,就是厚厚的棉手套碰到法兰上,马上就会着起火来。王尚典本可以提出冷却后再干,可抢修的时间不等人,装置晚一时开车,就会失去一大块效益。为了不影响抢修进度,王尚典毅然决定冒着高温工作,当他小心翼翼地把两块高温法兰车好时,浑身如同水洗一般。

王尚典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作。只要公司需要,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尽快赶回到工作岗位上来。有一年大年初四,是他的生日,早上8点半钟,他正在兴城与亲人共同庆祝生日,忽然接到了单位电话:公司一装置发生泄漏事故,急需更换一个活塞,要他马上回厂加工。他挂断电话,二话没说,打车便从几十公里外兴城回到单位,仔细审图后立即进行加工,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活塞已安装在装置上正常运行了。在返回兴城前,他对车间领导说:“不管我有什么事,只要车间需要,保证随叫随到。”

不仅是白天,即使在晚上,王尚典也一直恪守着“随叫随到”的诺言。几年来,半夜一两点钟赶到单位加工急件,对他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

如今,王尚典功成名就,有人说,这回该好好歇歇了。可王尚典却说:“学好技术就是为了应用,不干活有再好的技术也没有价值。” 这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运行起来了,去年,他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分析出了大型波齿垫产生碟形的原因,解决了大型波齿垫碟行校正的难题,这一项就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十多万元。

现在,王尚典又在改进特种垫片的专用夹具和刀具。“困难挺大,但很有搞头。”王尚典说。

谁知道王尚典又会创出什么传奇故事呢!


上一篇:国网锦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副主任 王军 下一篇:渤船集团管舾部 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