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创新赋能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

2021-09-08 08:47:57 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  发展工业,是辽宁的初心。

  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在位于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里,展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辽宁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的上千个“第一”。然而一转身,又会在另一块展板上看到曾经凋敝的工厂和失落的工人……

  辉煌有时,阵痛亦有时。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十四五”起步之时,回首工业初心,面向新发展格局,辽宁起笔便是“大文章”——“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工业振兴必须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如是说。

  上半年紧锣密鼓,辽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老字号”产业;深度开发冶金、石化等“原字号”产业,改变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的状况;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新字号”产业。

  上半年,辽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64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去年同期13.8个百分点,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4.4%,路径清晰、抓手明确、起跑有力。

  在这“三篇大文章”的背后,始终贯穿着一个关键词——创新!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成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最大增量”。


  制造变“智造” 激活“老”优势


  2020年,沈鼓集团的订单量增长了20%,对于一家老牌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继双将其归功于生产经营重心向制造和服务并重的转变。

  “运筹平台之中,消障千里之外。”沈鼓集团开发建设的“沈鼓云”服务平台和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心,有效保障了用户的机组安全和经济利益。目前,平台线上服务用户387家,监测机组总数达4000余台,在线消除故障82台次,指导用户立即停机避免更大损失41台次。

  思路决定出路。“十四五”时期,辽宁将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赋能增效。

  鞍钢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这里曾经炼出了东北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炉铁水。现在,融合了5G、AI、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的“5G 智慧钢铁”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在鞍钢的多条生产线上。

  “过去冶炼一炉钢需要10个工人,现在5个工人就能操作两个炉。”鞍钢炼钢总厂三分厂五号线作业长曹祥介绍说,今年新应用在生产线上的“5G 智慧钢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月产钢量连续突破历史纪录。

  依托厚实的产业基础和齐全的工业门类,辽宁不断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全省已累计建成5G基站3万余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达到6个,在建13个二级节点,接入企业397户,标识解析注册量586万,居东北首位。1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近1万户,连接工业设备近10万台,提供工业APP493个。


  拉长产业链 提升“原”价值


  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业,是目前辽宁最大的工业板块。

  为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辽宁创新性地分产业、分类别提出24条全省重点发展产业链,以及各地区的主导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让优势产业基础更牢。

  大连市的石化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恒力石化年产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达产,大连市炼油、PTA(精对苯二甲酸)等产能增长位居国内第一。恒力石化150万吨乙烯、逸盛大化100万吨聚酯瓶片等项目的投产,使大连市具备了向下延伸产业链的良好基础。同时,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优势科研力量,大连精细化工产业正以年均20%的增速发展。2020年,大连石油化工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27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油头大、化身短、化尾小”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鞍山市拥有占全国79%的菱镁矿储量,全市现有菱镁规上企业200户,年产能达4000余万吨。为了做强产业链,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鞍山市加快镁制品转化步伐,提升耐火原料档次,发展无碳/低碳镁质耐火制品、镁质不定型耐材、冶金连铸用高耐久镁质功能材料等。同时,依托海城牌楼菱镁产业升级试验区,引进宝武、鞍钢等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到2025年实现菱镁产业总产值500亿元、产品深加工率达80%以上。

  放大集聚效应的同时,辽宁还注重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今年3月以来,辽宁省科技厅公布了首批200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和173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通过让企业做“盟主”“链主”,辽宁改革科技项目组织方式,请企业出题,实施“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科技人才“挂帅出征”。

  短短几个月过去,两批榜单上95%的项目已被“揭走”。揭榜单位中涵盖了省外的多家高校、企业和团队,他们将成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强力外援,为辽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揭榜挂帅”这种新颖的形式也在各行各业掀起了创新热潮。

  4月下旬的一天,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的会议室里,数十位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正在对5个技术攻关项目进行“揭榜挂帅”。不设门槛、不论资质,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这也是辽河油田开发51年来首次以“揭榜挂帅”的形式激励技术攻关,以此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


  培育新生态 壮大“新”动能


  7月14日,在“辽宁—长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期间,辽宁首次举办了与长三角全方位合作的科技招商活动,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关注。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经贸合作对接会上,共有129个项目进行签约,其中涉“新字号”项目达到65个,总金额861.88亿元,占此次签约总额的64.7%。

  7月29日,由省、市、县(区)三级共建的辽宁(东戴河)“带土移植”转化中心,在于北京举行的辽宁东戴河新区承接京津冀“带土移植”科技招商推介会上亮相。当天,20家企业现场进行了签约,10个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

  半个月的时间里,从长三角到京津冀,两场专门的科技招商活动,是辽宁今年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开展精准招商的缩影。

  与此同时,辽宁还拿出真金白银,奖励创新。“总体上看,今年用于支持的科技专项资金总计将达到8亿元,占年度省本级科技专项资金的80%,力度空前。”辽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进入新发展阶段,不断优化的创新生态让辽宁的“新”字号喜讯不断。

  日前,在工信部公布的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优胜单位中,来自辽宁的东软集团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从全国203家揭榜单位和潜力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

  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2%;瞪羚企业(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4.9%;通过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903家,数量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作为党的十九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在省级层面出台的全国首部针对规范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7月27日,《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明确,辽宁将对批复的国家实验室每年分别给予不低于5亿元的建设与运行经费,对批复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每年分别给予不低于500万元的建设与运行经费;省人民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20%,市人民政府参照执行,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增速不低于7%;对突破性创新成果给予重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不低于500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奖项的,奖励不低于200万元……

  在强化正向激励的同时,《条例》还列出了具有操作性的负面清单,严惩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科研失信行为,并在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创新决策上,允许失败,尽职免责。

  在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推动下,辽宁正全力书写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而《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辽宁的创新生态,引领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辽宁推动建设县城综合商贸中心119个 下一篇:辽宁省属高校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连续3年超70%